李华荣
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。医生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。培养什么样的医生,是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。医学是科技与人文高度融合的学科,是一门饱含人性温暖的科学。医生有温度,医学才温暖。有温度的医生应该具有仁心仁术的高度、沾泥带土的向度、贴心贴肺的热度、健康治理的厚度。
仁心仁术的高度。人才培养,必须关注时代特征和历史维度。当前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医学教育成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;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升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;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,严峻的公共卫生形势对医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,对医生的仁心仁术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仁心仁术,是一种升华了的、以人类情感和道德精神为底色的医学要求,其灵魂是以人为本,表现为对人的尊严、价值、生命的维护、追求和关切。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,本质上是“人学”,核心在于对人的关怀。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,缺一不可。没有技术,医学没有躯干;没有人文,医学没有灵魂。医生要“除人类之病痛,助健康之完美”,不仅要靠精湛的技术,更需要人文关怀。要引导医生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,时时“如临深渊”,处处“如履薄冰”,努力践行医学的“人学”本质。要更加注重医学情感、医学理性、医学良知以及医学理想的教育,激发医生救死扶伤、悬壶济世的使命意识。
学习时报20220311导读:培养有温度的“大医生”
沾泥带土的向度。贯彻新时期党的卫生工作方针重点在农村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1日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,肯定他们献身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志向。希望他们珍惜学习时光,练就过硬本领,毕业后到人民最 需要的地方去,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。客观而言,我国一些偏远农村、基层社区的医疗条件仍然较差,高水平医生严重匮乏。基层群众希望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,渴望得到健康教育、计划免疫、妇幼保健、老年保健、康复治疗、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治等服务,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上门服务的家庭医生、扎根基层的全科医生、百姓需要的落地医生,即培养老百姓“够得着”的医生。现代医学越是发展、越是专业,越易形成天然的知识“垄断”和医患沟通的“壁垒”。许多时候,医患矛盾的产生,往往是因为病人仅仅被作为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的对象,而未能被视为一个完整的、有血有肉的、与周围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活生生的人。基层群众的健康如何更好保障?医患关系如何从根本上改善?和谐、互信、共赢的医患利益共同体如何构建?这要求医学和医生,眼睛向下看、身子向下沉。厚植医学生报效祖国、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,培养医学生扎根基层、建功立业的担当精神,引导医学生为建设健康中国、实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和力量,是医学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。
贴心贴肺的热度。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,生命是医生工作的原点,一切的科学思考与治疗选择都要围绕这个原点展开。医学人文精神,表现为医生对患者身心的关怀、生命的尊重、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认同,体现在医生发自内心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。一个名医最大的美誉往往不是他的技术,而是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理解、一视同仁的对待、宽厚善良的包容、诚恳专注的耐心,是区别于常人的人文关怀,是具有恒定温度的专业精神。人们所期望看到的好医生,往往不是那个能够彻底消灭所有疾病的“超人”,而是在面对疾病与死亡威胁时,仍擅于积极引导病人乐观自信活下去的贴心人。《爱丁堡宣言》指出:“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、仔细的观察者、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,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。”当前,医疗理念正在转变,患者逐渐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疗。希波克拉底说,医生有三件法宝:语言、药物、手术刀。从叙事医学的观点看来,疾病是一个故事,病人有眼泪要流,有故事要讲,有情绪要宣泄,有心理负担要解脱,这本身就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医生要善于倾听、真诚交流、换位思考,与患者达到共情,用温和的语言安抚病人,逐步建立基于信任的温暖的医患关系,做病人的知心朋友。“有时是治愈,常常去安慰,总是去帮助”,医学的最大价值是从心灵上安慰和帮助病人。
学习时报20220311导读:培养有温度的“大医生”
健康治理的厚度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石、国家富强的标志;健康管理是有效防止疾病、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。医学教育要急国家之所急、应人民之所需,传统意义上的“小”医生,必须成长为新时代经世致用的“大医生”,主动参与健康治理的生动实践。大健康包含了身体、精神、心理、生理、社会、环境、道德等全方位整合发展理念,包括了生命全周期、健康全过程的系统观念。大健康不仅关注生病的人群,还关注健康、亚健康、有高危因素和出现早期症状的人群;不仅关注疾病诊断治疗,也关注疾病预防、疾病康复,以及与人口老龄化密切关联的一系列社会问题。医学教育要将大健康理念及其内涵渗透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,让医学生主动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,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完整医学理念。新时代的医生,不能仅仅依靠抽象的专业概念来思考医学问题并进行健康政策设计,必须主动走向社会,在社会治理中形成各种机制性的认识,并因此具有结构性视野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提升学术分析的深度,提高政策实施的效度,为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贡献学术力量。医生还要熟悉医疗保障政策和相关制度,降低医疗成本,优化医疗价值,为群众提供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。
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医生,人民喜欢什么样的医生,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医生。将人文素养和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有理想、有情怀、有本领、有敬畏、有担当、接地气的有温度的医生,这就是我们的追求。(作者系长治医学院党委书记)
如需订阅学习时报请点击:学习时报订阅